分道揚鑣這則成語的揚鑣是舉鞭驅馬前進。分路前進,比喻各奔前程,各干各的事。 這個成語來源于《北史.魏諸宗室.河間公齊傳》,子志......與御史中尉爭路,俱入見,而陳得失,
車載斗量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車裝,用斗量,形容數量很多,不足為奇。 這個成語來源于《三國志.吳志.吳主孫權傳》注引《吳書》,如臣之比,車載斗量,不可勝數。 三國時,蜀主劉
南北朝的時候,有一個人叫做沈慶之。沈慶之從小就非常會打仗,常常打勝仗回來,后來他被封為建武將軍,專門負責防守邊疆。有一天,皇帝想要向北邊擴展領土,沈慶之知道了,就
墨子,名翟,是站國時期的大思想家,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:他主張兼愛,反對戰爭。 差不多與墨子同一時期,有一位叫楊朱的哲學家,反對墨子的兼愛,主張貴生重已,重視個人生命
有一年韓國與魏國打仗,很長時間,不分勝負。秦惠王打算派兵援助,他想聽聽大臣們的意見,陳軫說:從前有個叫卞莊子的人,看見兩只老虎,就想舉劍刺殺它們。旁邊的人勸他說:
城門失火,殃及池魚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城門著了火,人們用護城河里的水救火,水干了,魚受連累而死。(一說春秋時宋國有個池仲魚,住在城門附近。一次城門失火,大火蔓延到他的
兵不厭詐這則成語的厭是:滿足,詐:欺騙手段。用兵作戰可以盡可能多用欺詐的戰術迷惑對方,以獲取勝利。 這個成語來源于《韓非子.難一》,繁禮君子,不厭忠信,戰陣之間,不
東漢末年,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,并在此稱王,下令關羽北取襄陽,進兵樊城。關羽部將廖化、關平率軍攻打襄陽,曹操部將曹仁領兵抵抗,結果大敗,退守樊城。曹操派大將于
魯宣公十四年(公元前595年),楚莊王派申舟出使齊國。出使路上要經過宋國,楚莊王仗著國力強盛,要申舟不向宋國借路。申舟說:如果不借路,宋國人會殺我。 宋國要是殺了你,我
劉邦稱帝后,韓信被劉邦封為楚王,不久,劉邦接到密告,說韓信接納了 項羽的舊部鐘離昧,準備謀反。于是,他采用謀士陳平的計策,假稱自己準備巡游云夢澤,要諸侯前往陳地相會